在煙臺所轄諸市里,龍口該算是一位“老哥哥”了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時就于境內(nèi)設置黃縣,傳承了兩千多年,直到1986年才撤縣設市,更名為龍口。
兩千年里,瀕臨滄海、地多丘陵的龍口因為缺少可以種植作物的良田,故而百姓們紛紛選擇以貿(mào)易為生,為龍口博得了“商業(yè)之鄉(xiāng)”的美名。龍口市博物館里有一個沙盤,呈現(xiàn)的是清末民初龍口城的規(guī)模:城內(nèi)城外,市集井然有序,房屋鱗次櫛比,各種商鋪名號皆有標識,而這滿城的房舍中,卻有半城都是屬于丁氏家族的。黃縣丁家,可謂龍口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了。自清朝中期以來,當?shù)匾恢绷鱾髦耙欢、二王、三姜、四逄”的說法。這黃縣的四大家族中,丁氏排在首位,而丁家留下的舊時宅院,也成了今日龍口的一處名勝古跡。
在中國的傳統(tǒng)建筑文化里,一直有個“半間房”的趣話。譬如北京的故宮,老百姓們都認為那里的房子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。有人說,十數(shù)為整,半間為五,所以這個“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”暗合了帝王九五之尊的寓意。也有人說,中國人自古就有月滿則虧、水滿則溢的觀念,縱然是皇帝的房子,過了一萬間也就太滿了,容易遭到上天的責罰。其實,故宮的房間何止一萬間?可“半間房”這種既有傳奇色彩又含著民俗俚趣的言論似乎深受人們的喜愛,以至于許多民間房舍,也都有了“半間房”的稱呼。我去曲阜游覽衍圣公府時就聽說,孔府房舍有九百九十九間半,是古代官宦府邸里規(guī)格最高的,這恐怕和孔子的圣人地位息息相關。至于其他的官宦富戶之家,當然不敢逾矩,只能用“九十九間半”稱之。南京的甘熙宅第、泰州的周氏住宅、揚州的吳道臺宅第、杭州的婁家墻門,都是老百姓們津津樂道的“九十九間半”。實際上,這些舊時宅院的房間數(shù)量都不止百間。單看龍口的丁氏故宅,規(guī)模最盛時有2700余間房屋,盡管如今僅存下240余間,也遠遠超過了“九十九間半”的虛名?勺屛腋械胶闷娴氖,龍口人似乎從不肯用“九十九間半”的說法來稱呼丁氏故宅。想來這或許是同山東人爽直忠厚的性格有關:對于財富,他們既不肯妄自夸大,也不愿故作謙虛,所以也就沒有了那些虛頭巴腦的形容詞。也許在煙臺龍口人的心目中,全國各地的那些“九十九間半”,都比不上龍口的“丁百萬”。
坐落于龍口市東城區(qū)東萊街的丁氏故宅,是丁氏家族“西悅來”一支所遺存的部分舊居,始建于清代中期。跨入那扇黑底朱漆的大門,便被一面雙龍戲珠的白石照壁擋住了去路,故宅內(nèi)景頓時顯得神秘起來。繞過了照壁,卻是一灣小小的水池,左右種著草木,一座石拱橋連接起一排青石基底、白墻黑瓦的房舍,竟沒有半點兒華麗的雕飾。若不是門額上四個髹金漆的門簪和雕著松柏圖樣的欄板,幾乎看不出是舊時大戶的門第。然而,丁氏故宅貴精而不貴麗,處處體現(xiàn)著低調(diào)的奢華:建房的木料以粗大的松柏木、楸木為主,不可有一星半點的裂紋或瘢痕;建筑形制則采用抬梁式木構(gòu)架、硬山大屋頂,屋面覆以仰合魚鱗青瓦,可謂是集四合院布局方式之大成。那砌墻的石料則用當?shù)氐幕◢弾r,墻厚1米有余,外觀色澤一致,石縫間更是用白石灰兌的糯米汁填滿,磨磚對縫,形如直線,F(xiàn)存的丁氏故宅房屋規(guī)模雖不及當初的十分之一,但依然看得出中軸對稱的嚴謹布局。每一進庭院顯得寬綽疏朗,身在其中便自然生出莊重敦厚之感,依然能感受到大戶門庭的規(guī)矩風范。這些四合院落既獨立又彼此連接,關起門來自成天地,打開門時又是前后一體。一重又一重的院落,渾然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詩情畫意。遙想當年居于內(nèi)宅的夫人小姐們,雖說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,困于閨閣,卻也能在院中植樹栽花、飼鳥養(yǎng)魚,亦是一種閑情雅趣。西路上的房舍是丁氏第十六世長房丁岑甫主持修建的“履素堂”,這座秀麗典雅的二層木質(zhì)小樓里仍擺放著當年的舊物,那些桌椅櫥柜皆是嵌螺裝飾,日光一照,瑩瑩閃爍。而就在這小小的院落里,近代著名書法家、古文字學家、社會活動家丁佛言曾舉辦寫字社,講習、傳授書法藝術。這位被譽為“魯之靈光”的中國同盟會先輩,既是丁氏子孫中的杰出人物,更是丁家詩書傳家、自強不息的家風印證。
黃縣丁氏原籍山東諸城市藏馬山,因明朝初年魯中大災,饑荒嚴重,丁氏先祖丁伯達攜妻帶子離家北上,卻于半途饑病而死。黎氏帶著兩個兒子一路討飯,長子又不幸走失,她與幼子最終流落黃縣。在好心人的幫助下,母子二人以做燒餅、煮稀飯為生,漸漸謀得一寸之地,由此家業(yè)日趨興隆,經(jīng)營起當鋪、錢莊、土地等商鋪,代代相傳,終于康乾年間成了遠近馳名的山東首富。自此,丁家“以商賈興,以官宦顯”,不但商鋪、錢莊遍及中國東部11個省市、山東108個縣,族中更是人才輩出,有17人中舉,4人中進士,得官銜者378人,而五品官銜以上者則有148人。鼎盛之際,丁家共創(chuàng)辦了泰來、文來、東悅來、西悅來等“八大棧房”,其資產(chǎn)折合白銀5400余萬兩,相當于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,故而號曰“丁百萬”。可即便有了如此財富權勢,丁家子弟卻世代恪守著“誠信經(jīng)商、廉潔勤政”的家風,這也是丁氏家族歷經(jīng)百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。今天的龍口丁氏故宅的明柱上,仍題寫著“古今來多少世家無非積德,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”的楹聯(lián),而清代大學士賈楨敬贈予丁家的對聯(lián)則道是“勤儉持家能遵祖父詒訓便為世業(yè),詩書宜興莫使子孫廢讀即是;。據(jù)說,丁氏后人至今仍保留著除夕夜供奉燒餅的習俗,以寓不忘先祖辛勞起家的根本。
膠東地區(qū)曾有這樣一則諺語,叫作“黃縣的房,棲霞的糧,蓬萊凈穿好衣裳”。由此可見,當時黃縣的民居在膠東一帶建筑文化中的地位。但要是說起黃縣房的特色,莫過于石雕、磚雕和木雕這“三雕技藝”。而在丁氏故宅中,這三雕技藝隨處可見。影壁上的鳳戲牡丹、喜鵲登梅紋樣線條流暢、瀟灑飄逸,各處石壁或是雕著歲寒三友,或是刻著梅蘭竹菊,更有三陽開泰、四季平安、五福慶壽的圖樣,妙趣橫生。而門柱、棟梁上的木雕細膩精湛,有些部位用鏤空法雕出佛手、壽桃、石榴、葡萄、靈芝的吉祥圖案。透雕的窗欞、隔扇則是半隱半露,光影悠然。一個垂花門樓,便運用了浮雕、圓雕、透雕等工藝,堪稱是木雕藝術的經(jīng)典,處處都體現(xiàn)著傳統(tǒng)建筑文化中“居移氣,養(yǎng)移體”的觀念,更反映了丁氏家族濃厚的文化底蘊。
我一直認為,高速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很容易破壞掉一座城市的古老遺跡與傳統(tǒng)文化。龍口市擁有國家一級對外開放口岸龍口港,是煙臺市政府規(guī)劃的三大核心港區(qū)和兩個億噸港區(qū),也是中國最大的對非散雜貨出口貿(mào)易口岸以及國內(nèi)首個擁有原油倉儲資質(zhì)的港口。在煙臺的諸多市區(qū)中,龍口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可謂名列前茅,更入選2019年全國綜合經(jīng)濟競爭力十強縣(市)排行榜,位居全國第十。初到龍口時,我心里還存著一絲此地無古韻的偏見。直到看見了丁氏故宅,看見了故宅里那些文物遺跡,我才堅定地相信:這座博大渾雄、醇和秀美的建筑,留存下的不僅是膠東地區(qū)清代民居建筑的精華,更是龍口這座城人文歷史的深遠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