膠東在線3月10日訊(通訊員 叢冰)成為一名精神科護士,并不在辛淑芹的職業(yè)規(guī)劃之內。因此,剛踏上煙臺市心理康復醫(yī)院的護理崗位時,她有過很多難忘經歷:家人打算給她準備“電棍”上班、值夜班時嚇得瑟瑟發(fā)抖、被患者用輸液架打破頭后躲到角落里大哭……
從格格不入到主動融入,23年間,煙臺市心理康復醫(yī)院老年醫(yī)學科護士長辛淑芹始終以女性特有的堅韌與細膩,守護著這個不被世人理解和接納的群體。以高度的責任心與無微不至的愛心護航患者康復之路,為家屬提供心理支撐的同時,她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綻放。

從“關注多一點”開始
細數(shù)剛工作時與精神科護士的不匹配度,辛淑芹的理由有“一籮筐”。
性格活潑外向的她仿佛自帶“音效”,踏入工作崗位之初,總是跳著、鬧著就到了病房,這顯然和工作氛圍以及患者的需求不搭。病房里突發(fā)情況時有發(fā)生,需要高度的責任心與敏銳的觀察力,容不得半點馬虎;颊叩男睦頎顩r各不相同,太活潑也難與患者“打成一片”,于是,沒過多久,辛淑芹就主動選擇了“啞火”。
在綜合科醫(yī)院實習期間,辛淑芹習慣了“馬不停蹄”地奔走在不同病房與患者之間。來到煙臺市心理康復醫(yī)院的病房,她的主要任務卻是“看病號”,她要隨時觀察患者的一舉一動,并從眼神、動作與言語的細微變化間,捕捉患者病情的進展。突然慢下來的節(jié)奏,也讓辛淑芹無所適從,沒有老護士的“火眼金睛”,一度讓她懷疑起了自己的專業(yè)能力。
偶爾發(fā)生的“被襲”事件,也險些勸退了辛淑芹。參加工作的第四個月,有位男患者突然情緒激動,打砸病室,為保護其他患者不受傷害,辛淑芹和同事對其進行約束。但這期間,她不慎被患者用輸液架狠狠擊中,頭上當即就鼓起了一個大包。既疼又委屈,安頓好患者后,辛淑芹躲到病房角落里大哭了一場。
盡管有不少很難與外人道的辛苦、委屈和不適,但一步步走近這群特殊的患者,卻讓辛淑芹有了別樣的感觸。“患者也不容易,他們只是病了,需要更多耐心和關愛。”從“多一點關注”開始,辛淑芹打開了與患者良性互動的大門。
工作中,她的性格沉穩(wěn)了許多,觀察力也直線上升。即使患者只是上廁所,她也會在心里默默計時,只要超出預計時間,辛淑芹都會習慣性地上前查看,以免發(fā)生意外。關注久了,辛淑芹發(fā)現(xiàn)患者的眼神、語氣、肢體動作都會“說話”。“眼神變得直勾勾或者突然握拳,都可能是患者要發(fā)作的前兆。”把這些細節(jié)牢牢記在心里,和患者相處時,辛淑芹又多了幾分從容。
辛淑芹的這些變化也影響著家人。剛參加工作時,父母擔心她上班被病人打,差點給她準備“電棍”帶著上班。但從女兒口中得知了患者的真實遭遇和處境后,老兩口反而會倒過來提醒辛淑芹,即便被患者誤傷,也千萬不能回過頭來“報復”患者。
一面錦旗背后的特別情誼
醫(yī)療服務質量怎么樣,患者和家屬的反饋最直接。
在煙臺市心理康復醫(yī)院老年醫(yī)學科,一面錦旗背后的特別情誼,成了辛淑芹和患者的最好注解。年近七旬的陳老漢因疾病影響,在家鬧起了“絕食”。當被家人送到醫(yī)院時,他的身體多項指標都已經亮起了“紅燈”。孩子有事無法陪護,老伴又年邁體弱,照顧陳老漢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辛淑芹和同事的肩上。起初,辛淑芹的付出并不被認可,喂飯時陳老漢拒不配合不說,還經常把飯菜打翻,但即使這樣,辛淑芹也沒有放棄。反復勸說不行,她干脆找來針管一點點把流食推進患者口中,以保證患者的基本營養(yǎng)攝入。為了哄患者喝牛奶,她經常在病房里一呆就是半小時。有時還要協(xié)助患者大小便,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。
付出總會有回報。一天,老伴攙扶陳老漢在走廊散步,小聲嘀咕著不知道該怎么感謝護士好,一向很少言語的陳老漢突然說了句:“那就做個錦旗感謝吧”,這難得的認可讓辛淑芹感動了很久。
像這樣以心換心贏得患者和家屬認可的點滴,在辛淑芹23年的工作生涯中還有很多。65歲的李女士被抑郁癥折磨多年,因病情遲遲不見好轉,她漸漸有了輕生的念頭。住院期間,她動不動就站在窗邊發(fā)呆,還經常以淚洗面。察覺到李女士的異常后,辛淑芹耐心地到床旁開導,找到李女士痛苦的根源和想輕生的方式后,辛淑芹從自傷的痛苦程度著手,勸李女士三思。就這樣,你一言我一語,倆人聊了一個多小時,李女士終于想通了。大哭一場后,她對辛淑芹笑著擺了擺手,“我好了,你走吧,謝謝你護士長!”看著李女士久違的笑臉,辛淑芹和同事們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。
不僅關心患者的身心健康,辛淑芹也愿意為家屬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。疫情期間,一位陪床家屬發(fā)燒卻買不到退燒藥,在藥品緊缺的情況下,辛淑芹將自己僅存的2片退燒藥給了家屬,解了其燃眉之急。患者出院后,這位家屬還特意趕回醫(yī)院對辛淑芹表達感謝。
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。雖然精神疾病患者多不擅長表達,但他們同樣能感受到醫(yī)護人員的用心;颊邆儠谛潦缜垩惨暡》繒r,偷偷往她兜里塞蘋果、雞蛋、糖果,也有小患者會在出院時,將親手折疊的小星星送給辛淑芹?此撇黄鹧鄣男〖毠(jié),給了辛淑芹向前的動力。“只要有付出,就一定有收獲”,以真心換真心的路上,辛淑芹和同事們從不曾停歇。
別樣的“醫(yī)路”綻放
在很多人看來,在精神科從事護理工作既枯燥又繁瑣,但在辛淑芹看來,只要心有舞臺,隨處都可以有不一樣的綻放。
科室里定期舉辦的聯(lián)誼會,是患者住院生活的最好調劑。為拉近醫(yī)患間的距離,辛淑芹和同事們每次都會使出“渾身解數(shù)”來籌備。身兼主持人、領舞和調節(jié)氣氛者、活動組織者等多職,辛淑芹的多重潛力也被激發(fā)了出來。
“很多老年患者不好意思表演,我們就帶頭跳操、跳舞,氣氛帶動起來了,大家的參與度就上來了。”籌備聯(lián)誼會多年,原本不擅長跳舞的辛淑芹早已駕輕就熟,不會跳的動作在家多學幾遍,然后把視頻下載下來,帶著患者一起練,靠著這樣的“笨功夫”,一個個節(jié)目變得生動起來,患者臉上的笑容也多了。
這樣融洽的住院氛圍,讓很多家屬忍不住淚目。72歲的王老太家境十分優(yōu)渥,但她患老年抑郁癥始終提不起精神,通過聊天得知老人喜歡唱歌,辛淑芹便鼓勵王老太登臺獻唱,最終王老太以一首《沙家浜》贏得了大家的掌聲?粗赣H在臺上神采奕奕的樣子,王老太的兒子既激動又感慨:“多虧了你們,我已經很多年沒看見我媽這么好的狀態(tài)了。”
帶著患者重拾快樂的這些嘗試,也讓辛淑芹收獲良多。“護理從來就不限于醫(yī)療護理和生活護理,從患者的角度出發(fā),深挖自身的潛能才能走得更遠。”從事護理工作23年,她時常提醒自己要“沉淀人生,重新思考”,不滿足于做護理“熟練工”,她希望能給患者帶去更多幫助與慰藉。
不曾預期就不會受限,在守護患者的同時,也收獲自身精彩的綻放,下一個十年乃至更長的路上,辛淑芹希望能為患者和家屬做得更多。